
“你有没有想过——如果哪天全世界都塌了,家没了,人都疯了,咱们会变成什么样?”普通日子里 rarely 有人思考这个问题,可在废土朋克文化里,这简直就是一道绕不过的命题。别急着皱眉,听我慢慢说。
人们总觉得大世界没我们的事儿,能躲多远就多远,可乌云不是只落谁家头上。其实,废土朋克,这一切都离不开那颗悬在冷战头上的原子弹。从美苏互掐、导弹对峙开始,所有人心里就有根弦崩着,万一明天一觉醒来,地球真炸了个底朝天呢?那会儿,楼也塌了树也没了,日子到底怎么过?这种剖开现实的想象力,很快长成了独特的废土文化。你可以说它悲观、夸张,也可以觉得它有点艺术范儿,总之,它就是用各种方式琢磨:人类如果真完蛋了,还剩点啥。
虽然不少人一提废土朋克就想起“疯狂麦克斯”,其实最初的“末日想象”在更久远的地方就埋下了种子。可要说把它拍活了,用一组镜头直剖人性极限,那还是得服这整个系列。咱们就先从“麦克斯”的故事说起。一切都不是从高楼大厦的倒塌开始,而是一场人人都唱衰的能源危机。油没了,比水还金贵。小到农夫,大到黑帮,全社会都成了亡命之徒。不管是警棍还是铁锤,总之谁抢到油,谁就能多苟几天。
展开剩余90%有趣的是,和大家想象中正义帅气的警察形象不同,麦克斯工作那个警队——名号是“MFP”——实际上动不动就用真枪上阵,审判都省略了,见谁顺眼就放过,不顺眼直接抬走。用现在话讲,暴力执法都算轻的。可偏偏咱主角麦克斯,是真的拧巴。他不是那种一根筋的硬汉,他讲道理、爱家,结果却偏偏活在最不讲道理的年代。有一回,正经碰上杀警劫车的飞车双煞,警察们都追不上,对方像是在嘲笑体制的无能。麦克斯上场,打得激烈,对面自作孽、自己翻了车,死得莫名其妙。你说他解气吧,心底其实没多高兴。
要说这末世人性,往往最容易被一桩桩小事毁掉。比如,麦克斯警队的同事,不久后就因为抓了个刺头而引来更大窝火:当局没证据,这小子轻松脱身;可往日的仇就成了新一轮的血仇。结果团队里随便动手成了导火索,很快人困马乏、伤者横陈,身边人一个接一个倒下去。你说他不害怕?我看没人能做到冷静。麦克斯回家抱着老婆孩子,一晚上没睡好,暗暗琢磨着是不是该收手。但平静时代的规矩没了,这世界只剩下“谁硬谁活”。
所谓命运弄人大概就是这样吧。麦克斯刚想退一步,天就要了他全家。他们眼睁睁看着亲人被仇家追着、踩在车轮下,突如其来的绝望一刀捅破了他所有做人底线。如果说以前他还信什么正义之类的,那会儿全没了。他开着自己的V8上路,谁来都拦不住。那种“破釜沉舟”的狠劲,是在自己的温柔和世界的暴虐之间,被撕开了口子的结果。往后的事就跟咱们茶馆里熟悉的聊法不太一样——不讲好坏,只问你死我活。
后面几部,大家看着麦克斯成了真正的废土游侠,有狗为伴,见谁都不像话,谁都靠不住。他手里那台V8成了流浪的家——只要汽油不断,就能去哪儿都行。澳洲大地变成了一块块被暴力撕开的荒野,宗教感的恶徒、自私的幸存者交错横行。有时你在沙丘上捡到个油桶,都能成为福气。同路人越来越少,人心比石头还干。荒唐的是,这里面最义气的,反而往往是麦克斯的狗。
换做别的废土作品,讲的也是类似的辛酸。你就说《辐射》吧,一样是朝不保夕,一样的人狗同行。可麦克斯在第二部里,遇上的麻烦比辐射主角还蹊跷。有次他逢着要塞小镇被暴力帮派围攻,四面楚歌。旁人投降、议和,他反倒是凭着警觉混进敌阵,捡回一个同伴的命。可这些救命之恩,救不回自己最后一丝幸福。狗死了、车毁了,他咬着牙只剩一条命,最后依然孤零零踏上夜路。
这里头的细腻处是,哪怕一切都像斩断了的线头,残破不堪,麦克斯心里的正义却还是偶尔跳出来捣乱。像有一次,他碰见一帮孩子流落在绿洲遗址,大家都迷信地把他当救世主。说真的,这种“误以为英雄”的桥段要落到有血有肉的人身上,并不总是童话结局。他犹豫着,是不是就该变成期待中的样子,可当他看着这些失去家的孩子,终究还是选择了救人,即便当了回“替罪羊”,头套一戴流放沙漠。
第三部的世界,比前两部更强调一种“该认命了”的态度。幸存者不再是游荡,而是各自找片地盘,开始筑起新的秩序,人都变油滑、现实。麦克斯这时候也懂了一点,偶尔还会被人当工具用,被人骗,甚至连个猪圈都能成了新世界能源站,说来让人发笑。这时候的麦克斯,好像已经渐渐学会和周围的荒芜妥协。他试着帮人、救孩子,又一次和道德拉扯,最后还是继续当那个身后慢慢远去的孤影。
说起来,影片每隔几十年就拍一次新集。等到了第四部,全世界的人都等着看新“疯子”会怎么折腾。导演乔治·米勒也是个倔老头,他不满意特效就要真车真火拼命实拍,连演员都得亲自剃头进组。汤哈迪的新麦克斯,基本不怎么说话,这种沉默,是被世界打烂后的成绩单。至于弗瑞奥萨这个角色,她头巾一摘、头发一剃,站出来救人救己,人人都当神崇敬,其实不过是一颗,这个末日里还发烫的心。
第四部里最抓人的倒不是爆炸和追车,而是当主人公们被泥沙包围、希望几乎熄灭时,还是互相拉着试图冲出去。谁都没想着,正义最终会赢,可没人哀叹自己成了储血袋,每个被欺压过的小人物都在想办法死撑一口气。哪怕最后得用自己的命拦住追兵,孩子们也不会再喊冤。
其实后来的观众,已经看不太出谁才是真正的大英雄。有人耸耸肩说,现在麦克斯系列比动作片还热闹,各种游戏、动漫、电影都学他。可如果你真的跟着他一起“流浪”过击碎的城市废墟,也许真的能体会废土朋克给咱们的念想:只要明天还没彻底黑,你就得自己想法活下去。不是谁都生来疯狂,只是世界把疯狂扔到了每个人肩上。
扯到这儿,有趣的还不止如此。今年新上映的《狂暴女神》,故事其实是往回翻,正赶着文明崩溃的第45年,讲的都是还没哭干的小姑娘,怎么被世界磨成废土传奇的。那荒凉里生的勇气,是人教不来的。你问我为啥废土朋克总有这么多人喜欢?我觉得,可能是每个人心里都怕过一场世界末日,也都渴望,有一天——能在废墟里找到活着的理由和同类。
你怎么想?废土的极限活法,真会有咱们的影子吗?还是,那不过是大家都没说出口的一个噩梦?
“胆小的会计也能掀翻日本人?
”——这句话在朋友圈刷爆那天,我就知道,老剧《红色》又被翻出来啃了。
一口气刷了十集,真上头。
徐天那小卷毛一出门先鞠躬,嘴里念叨“不好意思”,下一秒把巡捕房档案倒背如流。
反差太猛,弹幕齐刷“怂得可爱”。
可怂只是壳,里面的芯是钛合金。
他把买菜路线画成地图,邻居以为他在记账,其实他在算子弹角度。
菜市场阿姨那句“徐家姆妈儿子老乖额”,下一秒镜头切到他在雨夜搬一具尸体,连呼吸声都不敢大。
这对比,比任何枪战镜头都吓人。
好多谍战剧把地下党J13Z.cn拍成战神,《红色》偏不。
徐天也有怕的时候,听说隔壁小孩被日本人带走,先蹲楼梯口吐了。
吐完用袖口擦嘴,转身冲出去救。
观众那一刻比看爆破更炸:原来怕得要死还得干,才是真的勇。
张鲁一把“怕”演得绝了。
镜头怼脸,他眼皮直跳,手指抠门框抠得发白。
可下一帧,眼神突然定住,算盘珠子在指尖飞快拨,一秒切回狠人模式。
两种情绪无缝横跳,比切枪还快。
陶虹的田丹也招人喜欢。
穿素旗袍,拎着酱油瓶往药房一坐,先把药方背一遍,再把药柜里少了一瓶奎宁的事点破。
男人堆里的地下电台,被一个姑娘用一截唇膏皮套藏发报机。
弹幕刷:姐姐好会藏,想拜师。
再说周一围的铁林,莽得像颗冲天炮。
徐天一句“别急”,他能急到砸巡捕房桌子。
可就是这么个铁头娃,被徐天一句“你也怕死,对吗”戳破防。
镜头里没给煽情BGM,就他盯着警徽的那一秒,铁汉怂了,观众集体破防。
反派金爷更带劲。
穿绸衫叼牙签,笑起来像只刚吸饱血的蚊子。
最绝的是杀完人用自来水洗袖子,边洗边学留声机里的周璇唱《夜来香》。
变态里带点优雅,吓得人直起鸡皮疙瘩。
剧组抠细节也疯魔。
弄堂口那只黑猫不是道具,是上影厂老职工自己养的。
猫粮里加鳗鱼汁,味儿足够冲,才能把“上海味”带到镜头里。
连煤球渣都分三种:做饭的、生炉子的、烤山芋的,颜色全都不一样。
更猛的是声音。
巷子里小孩跳皮筋的儿歌,是从复旦老教授那录的1935年原版。
导演说,假的音调一听就穿帮。
连街边卖梨膏糖的小贩吆喝,都是找80岁老师傅录的,一口苏白带气泡音,比现在配音高级多了。
再说女的。
剧里没把田丹写成等着被救的小白花。
她敢一个人去宪兵队门口贴传单,贴完还顺了门卫一根烟。
那场戏弹幕刷屏:“姐姐抽烟不是耍酷,是在算秒表。
”她点火那一下,火星照亮她眼里的冷静,帅到缺氧。
有场小饭局名场面。
徐天、田丹、铁林围着煤炉吃腌笃鲜,铁林吐槽“这汤没油水”。
徐天夹一块咸肉放他碗里,说“咸一点,活下去”。
镜头切到墙上的“莫谈国事”纸条,三人没一句台词,低头呼噜喝汤。
乱世里的小团圆,比枪炮更动人。
海外也吃这套。
去年东京国际电视节,日方影评人写:“原来中国谍战可以这么日常,连吃醋都和情报有关。
”美国流媒体买版权时,问的第一句是:“能把弄堂地图打包做幕后特典吗?
”谁能想到,一条上海小弄堂,成了文化输出爆款。
刷完片再回头看,最扎心的不是枪杀,是徐天帮邻居修灯泡。
他踩着凳子拧螺口,手抖了一下。
灯泡亮那一刻,他对着光眯眼笑,像想起和平时的自己会干什么——可能就是老实算账,等下班去买桂花条头糕。
下一秒灯灭,镜头切日军队靴踏过水洼。
那一下,比爆破更绝望。
看完只想说一句:真别急着说国产谍战套路了。
人家十几年前就把路走宽了,只是我们刚追上。
发布于:福建省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